第一卷 第二十九章-《乱世萍踪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程堂主道:″没有就好……一切需得小心在意。“

    陆并道:“在下知道,也请各位多加小心。“

    众人见只是虚惊一场,并不十分在意,喧嚷了一阵,便各自散去了。

    众人走后,陆并一个人躺在床上,却再也无法入眠,偷偷将字条拿出来,反反复复看了几遍,也瞧不出有什么名堂。心想,″秦淮花舫“?怎么与秦淮花舫有关?难不成这秦淮花舫隐藏着什么天大的秘密?莫非是那人知道我要去找白如霜?还是他提示我去找白如霜?他又怎知我的名字……这些迷团困惑着陆并,让他百思不得其解。

    第二天,程堂主特意安排了一个丐帮中的弟子随侍在陆并左右,寸步不离。说是为了陆并的安全,可能敌人已经留意上了他,要他一个人尽量不要走远,别和不相干的陌生人搭讪,更别轻易暴露自己身份,相信旁人一些没来由的言语。

    陆并知他心内生疑,怀疑自己与昨晚的蒙面人扯上了什么关系,故意放颗钉子在自己身边。当下佯装不知,唯唯诺诺地答应着。心道:“你们倒底是在担心我的安全呢,还是害怕我知道了你们什么?当真奇哉怪了!“

    转眼三天已过,端午临近。丐帮众人早早收拾停当。大家分赴秦淮河畔,静候花舫之会。

    秦淮河隶属长江,乃长江右岸支流,古称龙藏浦,自汉代始称淮水,唐后复称秦淮。秦淮河有南北两源,北源句容河发源于句容宝华山南麓,南源溧水河发源于建邺溧水东庐山,两河在江宁方山埭汇合成秦淮河干流,绕过方山向西北至外城上坊门,从东水关流入建康城,由东向西横贯主城,南部从西水关流出,注入长江。

    所谓的秦淮花舫乃是建康人庆贺端午佳节的民间习俗。这一日,凡富户千金、官宦小姐乃至青楼名伶,皆不分尊卑名份各备舫船,或于河中投放花灯,或端坐舫中鼓瑟抚琴,一路随波逐流,顺江而过,以示普天同庆,与民共乐。

    当然作为″六朝金粉地,十里秦淮河“。秦淮河古往今来便充斥着浓浓的胭粉气息。两岸金粉牌楼鳞茨栉比,商贸铺面临江而踞,不光是佳节如此,平常夜间也是画舫凌波,桨声灯影;红袖飘香,笙歌伴宴,极尽繁华。历来便是江南佳丽之地,如花美眷之所。

    时辰尚早,还未有花舫漂过,秦淮河两畔之滨,就早已集聚着翘首以盼的游人,有富商巨贾、官宦公子、文人墨客、窈窕淑女……形形色色热闹非常。

    伫立江边,微风习习,虽说时已处夏,陆并仍是觉得有丝丝凉意。但见沿河两岸美眷如云,不觉心旌摇曳,说不出的心旷神怡。

    陆并今天特意精心打扮了一番,身着绫罗锦袍,头扎五彩方巾,手中折扇轻摇,俨然一富家公子派头。那名随侍的丐帮污衣派弟子,也着意盥洗得干净了,扮着随行书童模样。

    程堂主和白长老一路,为了不引人注目,只忽即忽离地跟随在陆并身后。

    直到卯时方过,只听一通鼓响,爆竹声声,沿岸游客霎时欢呼雀跃,好一阵沸腾。有人高喊:″来啦!来啦!“

    果然一只画舫远远地顺流缓缓而来,舫上旌旗招展、彩缎飘飘,舫顶上一面五色彩旗猎猎有声,上书“翠玉楼“三个大字。船头一位粉面红妆的妙龄女郎迎风而立,在她身后有几位歌女伴着清脆的丝竹之声翩翩起舞。

    画舫驶近,有人说:“这便是金陵翠玉楼头牌名妓玉月儿。“

    陆并循声细看,见其蛾眉轻描、粉黛薄施,虽无闭月羞花之貌,却亦颇具沉鱼落雁之容,果然非比寻常、不同凡响。不由心里暗赞一声:“好姿色。“心想那白如霜姑娘号称“秦淮仙子“怕是比这位翠玉楼的头牌名妓玉月儿娇艳十倍。若非如此,又怎能妄称“仙子“?

    接下来,画舫轻摇,旌船络绎不绝,尽皆锦团簇拥,花色各异,有的挂满彩旗、有的插满鲜花、有的张满诗书字画、有的珠悬玉坠极尽奢华……舫上女子亦俱各形态迥异、姿艳佳色自有千秋,殊非寻常市井女子可比。每过一舫,游客们无不振声喧嚣击掌叫绝。

    陆并一直盼着能见到白女霜。但是直到夕阳西下,华灯初上时,画舫少说已过去了一、两百艘,仍是不见写有“秦淮仙子“的舫船,不禁心生失望。难道白如霜的舫船已经过去了,只是她的舫上没写有″秦淮仙子“几个字而已?或者说,她今天压根就没打算来?想到这儿,不由又想起两日前那晚掷自己字条的人来。那人倒底是谁?字条上所写的″秦淮花舫“倒底是何用意?他所说的秦淮花舫是指白如霜的舫船吗,还是另有所指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