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3/3)页 他叫耶律敬宏,当朝辽天祚帝的小儿子。 作为一个契丹人,他是最不应该出现在会场的。 大宋江南重镇洛府,竟然出现了一个辽人,还是在交流大会的现场。这若是让人知晓,该多么的震惊和愤怒? 世人皆知,大宋与北辽相拒数十余年,分分合合,争战不断,多年来也算维持了一个相对稳定的态势。 但如今的北辽,大厦将倾。 四年前,大宋元和初年,北地部落首领完颜阿骨打不服辽天祚帝管辖,统一女真诸部后于会宁起兵反辽,国号为“金”,分据北地。 起初并没有人把这场北地塞外的战争当一回事。 直到耶律章奴于辽国上京叛乱,辽帝亲征金国战败,值此内忧外患之际,契丹人才终于意识到,北辽的处境已然岌岌可危,遂又想起昔年澶渊之盟的交情,渴望与大宋重归于好,联手抗金。 但是想要联盟,哪有这么容易? 南人有句老话,所谓“非我族类,其心必异”,两国间的你来我往,真真假假,哪有那么多肝胆相照呢? 但眼下大辽国势倾危,已是迫在眉睫,辽天祚帝耶律延禧只得出此下策,派人南下,以求与大宋朝廷建立联系,暗中相求。 而当年促成澶渊之盟的南将王继忠,王家一脉,便成了辽人寄予众望能够完成此次任务的人选。 昔年望都之战被俘的大宋名将王继忠,一句“北朝钦闻圣德,愿修旧好”,一纸奏折递于好友大宋真宗案前,便在执契人的见证下,于澶州城促成了辽国与大宋友好百年的澶渊之盟。不管其中掺杂多少真情实感,至少在接下来的百余年间,二国礼尚往来,通使殷勤,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多次,再不复有大型战争,何尝不是一桩美事? 王继忠半生仕宋,半生仕辽,却在两头皆得青睐,于北辽位极人臣,子孙也在大宋高官厚禄,还有谁能比王家族人更适合当南北调解员的人呢? 耶律敬宏看着张承枫手中长剑,眼神微亮。 错不了,这便是当年王继忠手中那柄“涵渊无殇”。 据说当年王继忠因回乡无望,特托人寄此剑南下,送与王家后人手中。耶律敬宏只觉自己的心都要跳到嗓子眼了,激动得浑身都微微颤抖。 联盟的希望就在眼前,挽救大辽在此一举,如何能不叫人心潮澎湃! 只可惜,他并不知道其中曲折,以及涵渊剑最终在燕云流落到西风手中的事情。 而张承枫,自然也对此一无所知。 他倒退了两步,摆好架势,对耶律敬宏的质问显得尤为警惕。 “铁马铸行,张承枫,敢问阁下何人?” 如火的激情似潮水般肉眼可见地退了下去,消逝得无影无踪。 耶律敬宏眉头紧锁,缓缓抽出了腰后的镔铁大刀。 林中水潭旁,寒芒大盛。 第(3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