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卷 纷争乱世 第一百六十五章 御驾亲征?-《大雍一小兵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如汉武帝派大军北伐匈奴,都是派遣卫青、霍去病等将领出征,而他自己则坐镇长安,筹谋策划,以供后勤。

    以皇帝之尊,呕心沥血,御驾亲征的正面例子最著名的就是五代十国时期后周世宗。

    后周世宗从姑父后周太祖手中接过大位,时值后周太祖刚刚驾崩,其初登大位,就遇到即位后的头等大事,抵御北汉的进攻。

    北汉皇帝利用后周太祖新丧,后周世宗刚刚即位,人心不稳之际,联合契丹发兵南下潞州、泽州二州,妄图一举灭亡后周。

    后周世宗力排众议,决定亲率禁军出征。后周大军同北汉契丹联军在泽州高平县南相遇,后周世宗在先锋溃败的不利局面下,屹然不动,率领亲兵,临阵督战。后周禁军在主将张永德、偏将赵匡胤等将领的带头冲锋陷阵下,拼死奋战,血战至傍晚,才将北汉契丹联军击败,此战史称高平之战,此后,北汉再不敢轻言伐周。

    但是历史上以皇帝之尊,御驾亲征的负面例子更多。

    如隋炀帝,带领百万之军,三次御驾亲征盘踞在辽东的高句丽国,结果第一次百万大军十不存一;第二次国内叛乱,草草了事;第三次更是因为国内农民起义遍地,而不得不同高句丽讲和,草草了事。

    而三征高句丽的失败,其主因离不开隋炀帝不懂装懂,胡乱指挥的骚操作。

    辽水会师时,隋炀帝为了防止将领轻兵掩袭,孤军独斗,去争取功劳名声以邀勋赏,所以命令他们分为三道,但凡有攻击军事行动,必须要三道之间相互通报,不许轻军独进,而且军事进止都要先奏闻隋炀帝,等回复命令。

    隋炀帝又命令诸将,如果高句丽要投降,就应该安抚接纳,不要再纵兵进攻。辽东城将要被攻陷的时候,城中的高句丽军队就声称请降,隋朝诸将奉隋炀帝的旨而不敢继续进攻,而是先上奏隋炀帝,等回复命令到达,城里的高句丽军已经准备好了防御,再次开始抵抗。这样的情况重复了好多次,隋炀帝仍然不醒悟。

    再如北宋太宗伐灭北汉后,不体恤士卒辛苦,执意北上攻打契丹,以收复燕云十六州,接过被契丹军轻骑突袭皇帝所在,成就了“高粱河车神”的美名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