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(2/3)页 王镡将马槊放回驮马的铁钩上,然后对王湔说道:“去,取一具敌人的尸体过来。” 王湔闷头取来一具蒲莎国斥候的尸体,王镡翻身下马,同王湔和欧阳询,和三人之力,将尸体身上的甲胄扒了下来,露出了甲胄下面的衣服。王镡拔出腰间的匕首,“呲啦”一声,就划开了衣面,露出了里面白色的棉絮。 王湔和欧阳询面面相觑,问道:“都尉,这。。。蒲莎人怎么在衣服里塞进了这种东西?这能保暖?” 王镡用匕首挖出一块白色的棉絮,先是闻了闻,然后又用手揉搓了一下,肯定地的说道:“没错了,是白叠,怪不得他们能够在风雪中穿行万里而无事。” 王镡的话让王湔和欧阳询两人大吃一惊,欧阳询一脸惊诧地问道:“都尉,您知道这东西?” 王镡点点头,说道:“当然知道,没想到蒲莎国已经开始使用白叠御寒了。” 白叠,也就是棉花。不过中国古代并没有“棉”这个字。只有“緜”或“绵”字,原指丝绵。 后来棉花传播入中原,借用字形称为“木绵”。直到南宋《甕牗闲评》中才出现“棉”字。元朝的《王祯农书》中“绵”、“棉”尚且混用,到了明朝才多写作“棉”。 中国最早提到棉花的古籍是《尚书·禹贡》篇,书曰:“淮海惟扬州,……岛夷卉服,厥篚织贝。”所述“卉服”,就是指用棉布做的衣服。 而在《后汉书》、《蜀都赋》、《吴录》、《华阳国志》、《南州异物志》和《南越志》等书中,都有关于棉花的记载。其中“古贝木”,始见于《南州异物志》,南州指今华南地方。《吴录》称木棉树产在交趾安定县,即今广西和越南北部一带。《华阳国志》所述梧桐木产地在永昌郡,即今云南省西部。由此可见5世纪前的棉花产地主要在今华南和西南一带。 书中所说的木棉树、吉贝木、古贝木、梧桐木、橦树、古终藤等从古代梵语、阿拉伯语、马来语、古突厥语等音译而来的词语,都指的是棉花。还有些古文献中记述的白或白叠,指的也是棉花,或是指用棉织的棉布。 第(2/3)页